|
市民章密斯近来想買能保本的理財產品,但發現不少理財產品說明書裡並沒有注明“保本型”,而分歧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描写則讓她感覺有些“蒙查查”。“是否是風險等級越低,理財產品的風險就必定越低呢?”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疑問。
那麼,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是若何評定的?投資者該若何綜合判斷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?建行東莞分行理財師介紹,各家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都是本身定的,是以會出現同類產品在分歧銀行的風險等級分歧的現象。建議投資者最佳根據產品的投資标的目的,來判斷其風險。
文/記者黃江潔
現象:分歧銀行同類型產品風險等級分歧
眼下即將到季末,很多人抱著季末理財產品收益率走高的預期,筹算購買銀行理財產品。市民章密斯想投資幾款能保本的理財產品,她日前比較了幾家銀行的產品,結果發現一個奇异的現象:分歧銀行推出的不异類型的理財產品,其風險評級卻不不异。“感覺是霧裡看花。”章密斯說。
記者查閱多家銀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發現,今朝多數銀行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均為五級,比方,工商銀行理財產品分為PR1級、PR2級、PR3級、PR4級和PR5級,風險挨次升高﹔建行理財滑鼠墊, 產品則用1~5盞燈來評價產品的風險等級,燈越多代表風險越高﹔招商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從R1-R5,R5風險最高。還有少數銀行則採用六級來評定風痔瘡治療方法,險,比方交通銀行。别的,東莞某当地銀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中則隻注了然“保本”,而沒有對風險進行評級。
比方,記者發現一款刻日為94天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在某國有行被評為R3級,保本型﹔而在此外一家商業銀行,類似的刻日為89天的保本型產品則被評為2級,非保本型。
調查:風險等級由銀行自行評定
記者在查閱各家銀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時發現,多數銀行都會在說明書中注明:“本產品的風險評級為銀行內部評級結果,該評級僅供參考,不具備法令效劳。”
“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確實是由銀行本身評定的,各家銀行都有本身的評定標准。”東莞某大型商業銀行的一位理財經理黃密斯坦言,今朝市道市情上的理財產品種類繁多,但對於風險級別,業內卻缺少統一的標准。標准分歧,也就造成为了统一類型的理財產品在分歧銀行的評級分歧。
不過,銀監會頒布的《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办理辦法》中曾規定,理財產品風險評級結果應當以風險等級體現,由低到高最少包含五個等級,並可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分。
而理財產品的保本型和非保本型,則有相關限定。“每家銀行的理財產品,其保本產品的規模都是受限的,當保本型產品規模達上限后,其他本質上是保本型的產品也隻能注明‘非保本型’。”東莞某國有商業銀行一位理財經理流露。
專家意見:
判斷風險重要看投資标的目的
“由於保本型產品都有規模限定,是以市道市情上大部门理財產品都长短保本型,但並不料味著本金可能受損。”建行東莞分行理財師姚強指出,通過看保本和非保本來判斷一款理財產品的風險並不成靠,而各家銀行本身定的風險評級,又顯得比較模胡。“要清晰判斷一款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,最佳起首弄清晰該款產品的投資标的目的。”
“一般而言,保証收益類產品的風險最低,這類產品預期收益率不克不及實現的几率極低,一般本金也不會虧損。其投資對象主如果貨幣基金。”姚強介紹,這種產品有些類似於眼下很火的互聯網理財產品,如余額寶、微信通等。
其次是結婚禮車, 投資於國債、中心票據等債券類的理財產品,這類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不克不及實現的几率低。姚強介紹,而投資於債券基金、同業存款、債券回購等金融东西的理財產品風險則比上述兩種略高。而一些信任產品和私募產品則屬於高風險產品,本金虧損几率較高,收益波動率也較大,不過相應的,這類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很高,看上去充滿誘惑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