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首家女性理財論壇

標題: 理財產品誤導銷售屢禁不絕 索賠緣何不易?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admin    時間: 2021-11-1 13:15
標題: 理財產品誤導銷售屢禁不絕 索賠緣何不易?
超三成消費者遭受銀行銷售誤導,30%理財產品未獲風險提醒,虧損及糾紛頻發……種種亂象使部門投資者面臨本息難保的窘境。

記者調查發現,理財產品誤導銷售屢禁不絕,而產品設計缺點、層層轉手分成、維權困難重重,使投資者面臨庞大風險。專家認為,在投資者增強風險意識的同時,監管機構必要力促規鹹酥雞推薦, 范銷售,並加大懲處力度。

“巨虧門”不鮮見

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發布消費提醒稱,購買理財產品時被誤導銷售、强调收益,出現巨額虧損、資金被佔用、信息不透明等,已成為我國消費者集中投訴的問題。

此中,中消協阐發銀率網平台數據和調查相關銀行網站發現,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,超過三成的消費者經歷過誤導行為。30%的受訪消費者暗示,銀行銷售理財產品過程中無任何風險提醒,將保險當做理財產品誤導銷售更是頻發。

據不彻底統計,光大銀行、華夏銀行等旗下多支理財產品近期均爆出虧損,浮虧一度逾30%。中消協指出,部門外資銀行如渣打銀行、大華銀行、花旗銀行等的結構性理財產品,也都曾出現“巨虧門”。

浙江樂清商人文师长教师在上海經營一家安保器材公司。2011年4月,他接到某大型國有銀行相識多年的理財經理電廚房清潔用品,話,稱一款“高红利、低風險”的2年期理財計劃正在銷售。隨後,其斥資300萬元投向這一信任理財計劃。

但是,截至本年4月22日,這筆投資賬面縮水超50萬元。根據投資報告,該產品共超額召募10.86億元。計入辦理費用後,所有拜托人損失本金逾2億元。

僅本年上半年,各級消協組織受理的金融服務投訴達718起。中消協數據顯示,被調查的60家商業銀行中,天津、廣州等地的9家商業銀行在理財產品到期後,均未在官網表露任何信息。

索賠緣何不容易

銀行為何頻成誤導銷售、連連巨虧的主角?理財產品若何淪為“龐氏圈套”?

一是信任計劃瘋漲,成“巨虧”災區。近4年間,我國信任業規模從2009年末的2萬億元躍至約9萬億元,而銀行代銷的信任理財計劃“功不成沒”。

但是,銀行信任理財頻現兌付難,更不乏變更投資標的之嫌。51歲的上海籍投資者吳师长教师在推銷下,購入號稱參與“軍工股定向增發”的某理財產品。記者在辦理報告中看到,臨近兌付期其虧損45%,參與增發股票更無一触及軍工行業。

二是理財公司轉手,繁殖灰色地帶。銀行正成為部門保險中介、大量信任登科三方理財公司的銷售通道。“理財公司以有限合股人身份實際操作資金,銀行只是靠銷售、托管賺取‘通道費’。”北京一名不願签字的商業銀行人士說。

好比,某股分制銀行的一款理財計劃設有辦理費和托管費,年費率合計便達2.8%。“銀行抽取此中1-2個百分點,象征著即便客戶虧損也要收費。”

三是維權困難,助長銷售誤導圈套。“理財合同包括復雜法令文書和免責條款,銷售誤導追責難、取証難、索賠難。”北京隆安律師事務所律師金作鵬說。

記者獲得的一份銷售合同顯示,拜托人在售前調查勾選“隻經受較低風險”,這一標明“可能損失全数本金”痔瘡栓劑,的產品卻仍順利銷售,風險評估幾乎形同虛設。

規范禁令有待“落地”

面對銀行理財運作、銷售及兌付亂象,監管機構已頻頻著手引導:銀監會8月發布《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事情指引》,成為首部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專門規范。

此中,《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事情指引》已對商業銀行制订“八大制止性規定”,如銀行不得主動供给與風險經受能力不符的產品,不得向消費者誤導銷售等。

但是,理財產品運作不規范,特别是銷售環節糾紛仍然頻發。專家認為,一方面投資者需增強風險意識,另外一方面,誤導銷售等規范禁令仍有待“落地”。

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钻研員李宇認為,今朝理財產品銷售仍存在維權渠道欠亨暢、合股人責任不清楚、構成格局合同侵權三大問題。“出於業績壓力,銀行广泛有‘多賣’的沖動。維權渠道難以樂成,已助長違規及犯警行為。”

中消協号令,嚴格規范理財產品銷售,明確銀行信息發布義務。李宇建議,投資者應重視合同環節取証。對“變更投資標的”“虧損不得退出”等格局條款,可请求銷售方舉証是不是揭露風險。




歡迎光臨 台灣首家女性理財論壇 (http://www.twlicai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3